过去,牲畜是生产队的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。种地、拉车都离不开牲畜,牲畜的多少是一个生产队的穷富的标志。牲畜是需要喂养的。因此,这就出现了一个职业饲养员。
在集体经营时期,生产队都盖有的马棚,俗称“马圈”,牲畜少的,盖一溜儿,牲畜多的就盖两溜儿。马圈里面是对着吊着两排草料槽子,槽子的上面穿上横杆,牲畜使唤完了,就牵进圈里,站排似的用笼头拴在横杆上,这是,饲养员将办好的草料逐一填到槽子里,牲畜就开始吃草料了。牲畜吃草时发出刷刷的声音,那节奏很富有音乐性的。添到槽子里的草是用铡草机铡过的挫草,掺上粉碎的玉米或者豆粕,用盐水拌好的,这样牲畜才喜欢吃。
在每一栋马圈的靠一头,都会各处一间房子,这就是饲养员的工作间兼住的地方。这间房子里,少不了水缸、拌草料的大槽子,还有一铺小火炕,墙上挂着一盏马灯。当饲养员是一个精细活,辛苦活,更是一个良心活。饲养员的工作和普听人的工作时间是不一样的。别人休息的时候,正是他们忙碌的时候。他们的工作时间主要在中午和夜间,因为这个时候才需要喂牲畜。而且,喂牲畜的关键是在夜间。使唤一天了,牲畜在夜间的休息的时间最长,这个时候喂饱了,牲畜的膘情好,干起活来才有劲。因此,一位饲养员敬业不敬业,看马的膘情就知道。敬业的饲养员,每天天黑,给牲畜添一次草料,还要逐个饮一遍水,添一次草料,天亮时再添一次草料。牲畜夜间喝过水后,就会多吃一些草料,这样膘情自然就好。俗话说“马无夜草不肥”的夜草就是指的这遍草。懒的饲养员,牲畜进圏,添一遍草料,天明了,再添一遍草料,其余时间就自己睡大觉了,喂出的牲畜一个个都翻翻毛了。
饲养员因为整天在生产队院子里带着,尤其是饲养员的饲养室那可是一个生产队各类人士经常聚集的地方。对干部喝多了,在这里睡上一觉醒醒酒;车老板子出车回来,也在这里歇歇脚,村上的“运动红”没事情要到这里来唠唠嗑,捎带找点整人的把柄儿------饲养室就是一个生产队的信息中心,饲养员自然也就是消息灵通人士了。实事求是地说,那时,生产队的饲养员不是谁都能够当上。一是必须敬业,任劳任怨的人;二是要多少懂得一点养牲畜的常识,牲畜有个小病啥的,不用找兽医,自己就能够处理了;三是,嘴还得严实,知道一些事情不能到处乱说。有这三条杠杠,因此,这饲养员在生产队一般都是“铁饭碗儿”。当然,也有私心重的饲养员,喂牲畜时偷工减料,将马料头回家里。当时农村有“四等人饲养员,偷了马料换酒钱。”的说法。
农村改革,牲畜都分到各家各户去了,饲养员这个职业也就在农村消失了。
评论